公元1219年,成吉思汗即将踏上行征西土的征程,在他即将启程之际,他最终选定第三子窝阔台作为自己的汗位继任者。同时,他决定将窝阔台带在身边,共同征伐花剌子模国。归途中,成吉思汗将自己丰富的军事智慧逐一传授给窝阔台,随后,他指向一处对窝阔台说道:这位人物是上天赐予我国蒙古的宝贵礼物,在我离世之后,国家军事及政治等重要事务,你务必多采纳他的见解。
《元史·卷一百四十六》云:
太祖指着楚材对太宗说:“这位人才是天赐予我国的。此后,军事国政以及各种政务,都应全部交由他负责。”
成吉思汗指的这个人,就是耶律楚材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耶律楚材堪称一位传奇人物。他虽出身契丹,却是在金国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,最终投身蒙古国的事业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他对汉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以至于有人坚信,耶律楚材实为被历史遗忘的“圣人”。
王世贞曾对耶律楚材作出高度评价,称其仁爱之心可覆盖天地。在本文中,笔者将依托史料,与大家共同探讨耶律楚材的一生。通过详实的事实分析,旨在揭示这位圣人仁慈的内心世界,并展现他在中国历史中产生的深远影响。
一、虽楚有材,晋实用之
《左氏春秋》中记载:“楚国虽人才众多,却纷纷流离至晋,最终成为晋国的支柱。”此言意指,楚国虽然拥有众多杰出人才,但这些人才却被迫离开故土,最终在晋国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了晋国的中坚力量。
耶律楚材不仅名字中蕴含着“楚材”的寓意,而且他还有“晋卿”这一别号,这充分表明了他的名字富有深刻的含义。
根据《元史》记载:
耶律楚材,字晋卿,他是辽东丹王突欲的第八代孙。其父耶律履,曾以学识和才干服务于金世宗,深受信任与重用,最终官至尚书右丞。
耶律楚材是辽国东丹王耶律倍耶律楚材是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。耶律阿保机,即辽太祖,其子耶律倍便是耶律楚材的祖父。因此,耶律楚材实际上是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。耶律楚材的父亲,名叫……耶律屡,辽国被金国所灭后,耶律屡在金朝任尚书右丞相。
耶律楚材是父亲年逾花甲之时所诞,世人称之为“老来得子”。父亲对此欣喜若狂,耶律楚材也多次被父亲命名为耶律楚材,其意在于让儿子铭记自己辽国人的身份。然而,父亲亦希望儿子勿因金国灭辽之事而怀恨在心。
若干年后,耶律楚材成为成吉思汗的座上宾,成吉思汗问他:
“辽、金世仇,朕为汝雪之?”
意思是说:金国曾灭掉了你的母国辽国,我为你报仇雪恨如何?
没想到,耶律楚材却说:“既然我的父亲已成为金朝的臣子,我亦曾在那朝廷中担任官职,身为臣子,我又怎能对君主心生仇恨呢?”成吉思汗听完,感慨不已,对耶律楚材更加敬重。
耶律楚材三岁时,父亲不幸离世,他与母亲杨氏相依为命。杨氏身为右丞相的妻子,其胸怀与见识远超常人,对耶律楚材的教育极为重视。为了儿子的成长,她毅然决然地将耶律楚材送往闾山显州书院,让他接受正规的儒学教育。这段教育经历,对耶律楚材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日后的政治成就,无不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。
在金朝时期,耶律楚材身为右丞相之子,本应享有受恩荫的资格。然而,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科举之路。公元1206年,即金朝泰和六年,耶律楚材投身科举,最终得到了金章宗的赏识与重用。
九年之后,成吉思汗挺进金朝都城(即北京),那时金朝已不复昔日面对宋朝时的傲慢姿态,面对蒙古人的压力,金宣宗只能俯首称臣,竭力通过献贡求和来寻求和解。
成吉思汗在征服中都之后,听闻耶律楚材的大名已久,遂即刻下令将其召见。关于成吉思汗与耶律楚材的这次历史性会晤,《元史》仅以十个字简要记录。
太祖定燕,闻其名,召见之。
然而,在《草原帝国》中,记载得稍微详细一些:
攻占京师之后,成吉思汗挑选了一位契丹族的王子,名叫耶律楚材。他因身高八尺,须髯浓密,声音洪亮,而赢得了成吉思汗的青睐。
成吉思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雄心勃勃的帝王之一,而耶律楚材则对经史典籍了如指掌,具备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才华。当二人相遇时,仿佛是刘邦遇到了张良,彼此间的默契迅速显现,彼此优势互补,相互促进。
耶律楚材,这位契丹人,在担任了金国大臣9年之后,便摇身一变,成为了蒙古大汗的尊贵宾客。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嗣的宏伟事业中,他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
二、房杜之才,社稷之臣
耶律楚材虽与张良、房玄龄、刘基等齐名,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,其声望似乎稍逊一筹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耶律楚材的才能不及他们。
《元史》曾说耶律楚材“博极群书,旁通天文、地理、律历、术数及释老、医卜之说”这表明,耶律楚材不仅对诗书有着深入的研究,对儒家学说有着精湛的掌握,而且,他通晓天文,洞悉地理,此外,他对佛教、道教以及医学也有着独到的理解。以《元史·耶律楚材传》为例,书中记载:
西域的历官上报说五月十五之夜月亮将会发生月食,楚材却断言:“不会。”结果那晚月亮并未发生月食。到了第二年十月,楚材再次预言月亮将会发生月食,西域人却坚信不会发生,然而到了那天,月亮果然出现了八分之蚀。
西域有一位擅长推算历法的专家,他预言五月十五日必定会发生月食。然而,耶律楚材经过仔细分析后断言:“五月十五日绝不会有月食。”果不其然,他的预测得以实现。次年十月,耶律楚材再次预测将有月食,但西域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。最终,耶律楚材的预言再次成为现实。
显而易见,耶律楚材在天文学领域的造诣已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峰。公元1219年,他随成吉思汗西征,被尊为军师,成吉思汗在军中大小事务皆向他咨询,耶律楚材则毫无保留地提出建议,竭尽全力协助成吉思汗。同年六月,当成吉思汗率军逼近敌军之际,天候突然发生剧变。史书中记载:祃旗之日,雨雪三尺盛夏六月,正值酷暑,却突然降下大雪,这一反常现象让蒙古将领们心中生疑,纷纷劝说成吉思汗撤军。耶律楚材目睹将士们士气低沉,便有意对他们说道:
“玄冥之气,见于盛夏,克敌之征也。”
这种气候条件,恰巧有利于我们战胜敌人。士兵们听后,士气大增,最终果真击败了敌军。
公元1226年,成吉思汗率军西征,攻克了西夏的灵武城。城池陷落后,众将士兵纷纷争夺美女与财富。然而,耶律楚材对此并无兴趣,他所渴望得到的,是“遗书”与“大黄”。所谓“遗书”,乃是西夏统治者遗留的书籍、户籍、地图等资料;而“大黄”,则是一种用于治疗瘟疫的药材。《元史·耶律楚材传》记载:
丙戌年的冬天,从灵武出发,众将领纷纷争夺子女和金银财宝,唯独楚材收集了遗留下来的书籍和大黄药材。不久之后,士兵们患上疫病,服用大黄后便逐渐康复。
不久之后,军营内爆发了疫情,耶律楚材提前储备的大黄等药材得以派上用场,挽救了数万蒙古士兵的生命。此外,耶律楚材收集的书籍资料,在蒙古人统治西夏的过程中,同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成吉思汗手下的大将,多是以战功赫赫著称的勇猛之士,而耶律楚材在这群人中显得与众不同。然而,铁木真独具慧眼,他细致观察耶律楚材的言行举止,洞察到了他与众不同的特质。
在成吉思汗的旗下,有一位名叫常八斤的匠人,他精通弓箭制作,因此每当遇见耶律楚材,他总是带着轻蔑的态度。他曾对耶律楚材如此说道:“我们蒙古民族崇尚武力,像我这样的弓箭匠人,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,而你这种读书人又能有什么用处呢?”
实际上,常八斤并非仅仅象征他本人,他几乎等同于成吉思汗麾下大多数将领的化身。然而,耶律楚材却言道:
“治弓尚须用弓匠,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?”
这表明,即便是对弓箭进行修缮也需要技艺高超的工匠,那么治理整个国家难道就不需要这样的工匠了吗?
耶律楚材一番言辞,令在场的众将士无言以对。成吉思汗听闻此言,对耶律楚材的重视程度更是加深。
1227年,西夏违约,一代英豪成吉思汗在击败西夏主力后,转而进攻金国。不久,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。临终之际,他将儿子们召集至身边,期望他们都能遵从窝阔台的指挥。此外,他还希望窝阔台在处理事务时,能多采纳耶律楚材的建议,将耶律楚材视为托孤的重臣。
成吉思汗在66岁离世,其子嗣各拥势力,依据封建传统,窝阔台应是汗位的不二继承人。然而,依照蒙古的部落议会机制——库里勒台制,汗位继承需经库里勒台最终裁决,因此,在成吉思汗驾崩后的两年间,蒙古大汗之位实际上处于空缺状态。在这段时期内,成吉思汗的第四子...托雷一直在监国。
在两年之后的1229年秋季,蒙古各宗王聚集一堂,共同召开了一次盛大的集会,旨在推选新的最高统治者——大汗。在那个历史时刻,成吉思汗的长子,作为最有力的候选者,受到了众人的瞩目与期待。术赤已经离世,其中一些贵族倾向于支持托雷,因此,窝阔台与托雷分别带领着两个对立的阵营。这场大会历经四十余日仍无定论。而成吉思汗的次子,察合台尽管深知自己无法继承皇位,他仍选择站在窝阔台一边。当时,托雷孤立无援,只能被迫承认窝阔台的地位。
在这场大会中,耶律楚材起到了很要害的作用。他先找到托雷,期望托雷尽快表态,托雷本想再延迟时日,以图生变,但耶律楚材催得紧,他终究只得屈服,尊窝阔台为大汗。然后,耶律楚材再找到察合台,对察合台说:“你已然拥立三弟窝阔台,就要做出样子给其他宗王看看,这样才有利于蒙古的团结。”《元史》记载:
遂定策,立仪制,乃告亲王察合台曰:“王虽兄,位则臣也,礼当拜。王拜,则莫敢不拜。”王深然之。及即位,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。既退,王抚楚材曰:“真社稷臣也。”国朝尊属有拜礼自此始。
意思是,窝阔台承继汗位的时分,耶律楚材劝察合台:“你尽管是大汗的兄长,但也应当以臣子之礼跪拜大汗。”察合台遵从了耶律楚材的话,第一个跪拜窝阔台,其他宗王和大臣见了,也纷繁跪拜,由此一来,窝阔台的汗位得到巩固。此后,大家都称赞耶律楚材是“社稷之臣”。
不得不说,成吉思汗把耶律楚材当作托孤大臣,这个选择是极为正确的。在窝阔台承继汗位的云诡时间,耶律楚材一方面坚持了成吉思汗的遗命,别的一方面和诸位皇子斡旋。耶律楚材不只确保了汗位的顺畅传承,还对蒙古各部落的稳定作出了不行磨灭的奉献。
三、孔孟之仁,以一人救万民
耶律楚材之所以巨大,并不是由于他的才华,而是由于他有一颗仁心,而他这颗仁心,至少拯救了上百万的黎民大众。耶律楚材在辅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父子的时分,一直在遵循儒家的仁爱之心。
公元1224年,因而前摩诃末之子札兰丁·明布尔努逃至印度河,成吉思汗率领哲别、速不台等名将攻入东印度,蒙古人在这片土地上疯狂掠杀,血流成河,耶律楚材几次劝止,都没能成功。
一天,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种“怪兽”,此物只要一个角,形如鹿,却有马尾,还能宣布人声。成吉思汗看到后大惊,他知道军师见多识广,询问耶律楚材。耶律楚材趁机说:
“此瑞兽也,其名角端,能言四方语,好生恶杀,此天降符以告陛下。陛下天之元子,全国之人,皆陛下之子,愿承天心,以全民命。”
意思是,这是祥瑞之兽,它不喜欢弑杀。大汗在这里看到这种瑞兽,阐明是上天派它下来警示我们不行妄杀。期望大汗遵从上天的意思,保全这里的大众。
成吉思汗听完,沉思好久,命令停止残杀,并且班师。
耶律楚材是儒学家,不言怪力乱神,他为何要违逆自己的主意,说这是上天差遣而来的“瑞兽”呢?由于耶律楚材为了让成吉思汗抛弃屠戮,他甘愿违背自己的心里,诈称这是上天的意思。结果,还真达到了效果。
《道德经》说:“道由心生,此为十分道。”耶律楚材心中的道,不是满口的《论语》《中庸》,而是万千生灵的性命。
上文提到,成吉思汗等人攻入西夏的时分,耶律楚材不抢金钱和美人,却搜集了许多治病救人的大黄。其实,这个故事还有后续,成吉思汗年代,对官员并没有系统性的束缚,成吉思汗撤兵后,他留下的来官吏把握了生杀大权,对当地大众随意抢夺和掠杀,吞并田地、霸占民女之事犹如粗茶淡饭,频频发生。《元史》云:
楚材闻之泣下,即入奏,请禁州郡,非奉玺书,不得擅征发,囚当大辟者必待报,违者罪死,所以贪暴之风稍戢。
《元史·耶律楚材传》很长,这是唯一记载耶律楚材哭泣的字眼。他的哭泣,并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怜惜当地的大众。为了处理这个问题,耶律楚材上书给成吉思汗,恳求成吉思汗命令,让各州郡不得随意征遣大众,不得随意杀人,即便犯了死罪,也要上报后才干行刑。在耶律楚材的尽力下,当地大众终于走出惊慌,归于安静。
成吉思汗逝世后,窝阔台加速了“灭金伐宋”的方案,其时,南宋偏安一隅,中国的北方大多处于金朝的控制之中,窝阔台在灭金伐宋的过程中,流离失所的还是华夏大众。《元史·耶律楚材传》记载:
华夏甫定,民多误触禁网,而王法无赦令。楚材议请肆宥,众以为迂,楚材独从容为帝言。
蒙古人占领华夏,公布了属于蒙古人的特别法则,由于华夏大众对这些法则不熟悉,误触禁网。因法则苛刻,很多大众不只要被处死,还要连累亲族。耶律楚材其时担任中书令(宰相),他多次上书恳求窝阔台宽宥这些大众。其时,窝阔台麾下的重臣都以为耶律楚材多管闲事,毕竟死的是“他国大众”,和自己无关。耶律楚材却不抛弃,他多次劝说,终于劝动了窝阔台。
耶律楚材对华夏大众最大的奉献,不只仅在于他想方设法拯救了许多大众,更在于他保留了汉文化。
蒙古人灭金,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和金朝有世仇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展领地。可是,他们只想着灭掉金朝,至于灭掉金朝之后,这广袤的土地用来做什么,蒙古人好像没有多想。在窝阔台的麾下,有一位叫别迭的近臣,他曾给窝阔台出了一个主意:
“汉人无补于国,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。”(出自《元史》)
意思是,蒙古人以游牧为生,这些汉民寓居的当地,对蒙古人含义不大。不如将中国北方悉数改造成蒙古人的草场。
如果这个主张得到实施,不只会推翻了中国古代格式,对生态有着不行逆转的损坏,更严重的是,汉文化将会遭到灭顶之灾。
耶律楚材是契丹人,曾为金朝之臣,现在又在蒙古大汗帐下效能,他和汉族的渊源并没有这么深厚,可是,他却不认同这么做。耶律楚材知道,这件事关系到蒙古人的切身利益,他作为一个“外族人”,很难劝动蒙古大汗。所以,他决定换了一种方式来劝窝阔台,他给窝阔台算了一笔账。《元史》:
“陛下将南伐,军需宜有所资,诚均定华夏地税、商税、盐、酒、铁冶、山泽之利,岁可得银五十万两、帛八万匹、粟四十余万石,足以供应,何谓无补哉?”
耶律楚材的意思是,蒙古接下来还要四处讨伐,华夏大众能提供的物资和产业非蒙古人所能比的。
窝阔台在心中策画一番,觉得耶律楚材说得有道理,遂抛弃了将农耕土地变草场的主意。
1232年,窝阔台命大将速不台围困汴京(其时金朝现已迁都汴京),速不台围城多日,困难攻破汴京,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,速不台命令屠城。其时,汴京城内有250万军民,数量巨大。耶律楚材听闻后,力劝数十次,终究闹到窝阔台那里,耶律楚材说:“我们夺下城池的目的,不便是为了大众和土地吗,若将城内250万人悉数残杀,我们要一片荒地何用?”经过耶律楚材的一番游说,终究,速不台让步,只残杀了完颜一族。
尽管耶律楚材没能彻底阻止速不台的残杀,可是,他拯救了200多万大众。以一人之力,救下百万大众,这样的功劳,足以彪炳千古。
在很多人的传统思想中,只以为宋朝才是中华正统,其实,不论是辽、金、西夏、元朝,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。
耶律楚材用“瑞兽”为由,阻止成吉思汗的残杀;
耶律楚材凭仗自己的才智,避免汉文化的灭顶之灾;
耶律楚材凭仗一己之力,拯救了百万大众。
这样的耶律楚材,不巨大吗?
《论语》说:“樊迟问仁。子曰:‘爱人。’”
孔子、孟子树立和发展了儒家学说,他们不断向诸侯论述何为“仁”,遗憾的是,孔孟一直没有一个绝佳的时机来实践自己的思想,耶律楚材不同,他有时机,他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什么是“仁”。
笔者以为:如果说孔子是通过理论把粗野引向文明的话,那么,耶律楚材便是把游牧民族的粗野残杀引向仁爱的饯别者。不论耶律楚材的结局怎么,但他尽力过,也成功过,他救下的大众是详细的,他挽救的文明也是切实存在的。孔子是“至圣”,孟子是“亚圣”,而耶律楚材,则是被忽略的圣人。
四、为六合立心,为生民立命
蒙古军攻下河南全境的时分,很多大众纷繁避祸,“逃者十七八”,蒙古人就规定,有逃走的,不只杀光全家,还要牵连邻里。一时间,许多大众因而被杀。有些大众不敢逃,饿死在家里。
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,已然你拿下了河南,河南的大众都是你的子民。有些人避祸,是由于不满家乡被霸占,有些人避祸,是由于过分饥饿。我们不能由于他们避祸而杀他们,更不能因一个人避祸,就牵连数百人。窝阔台终究废除了上述法则。
耶律楚材还做了一件十分有含义的工作,他派人找到了孔子的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,主张窝阔台封孔元措为衍圣公,并且赐给他土地祭田,帮他返回山东曲阜奉祀。此后,耶律楚材又主张恢复科举。此举,安慰了北方读书人,为中国北方减少了许多流血冲突。
有一次,窝阔台召开诸王会议,在世人面前,窝阔台特意向耶律楚材敬酒,他说:
“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,先帝之命也。非卿,则华夏无今天。朕所以得安枕者,卿之力也。”
这段话,对耶律楚材点评颇高,窝阔台以为,最初之所以重用耶律楚材,由于先帝的命令。言下之意,最初并不看好耶律楚材。没想到,在华夏的平定和治理是,耶律楚材却是功劳最大之人(下图为耶律楚材祠)。
然而,耶律楚的结局并不完美,窝阔台后期,耶律楚材被贵族架空,日趋边缘化。1241年,窝阔台逝世,乃马真皇后独掌大权,耶律楚材被萧瑟,三年后,耶律楚材郁郁而终。
耶律楚材逝世的时分,许多蒙古人为其痛哭,许多汉族的士大夫也为其立碑思念。《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》云:
“全国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。”
耶律楚材辅佐成吉思汗父子30余年,当了这么多年的中书令,乃马真皇后以为全国的税赋大多被耶律楚材贪污了,她派人去查验,发现耶律楚材的遗物中,除了琴棋书画,别无他物。
有些人,一生之志在于推广自己的学说,有些人,一生之志在于饯别自己的抱负,而耶律楚材,便是后者。《元史》点评,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,做的工作有:
“定制度 、议礼乐、立宗庙、建宫室、创校园、设科举、拔隐逸、访遗老、举贤良、求方正、劝农桑、抑游惰、省惩罚、薄赋敛、尚名节、斥纵横、去冗员、黜酷吏、崇孝悌、赈困穷。”
《道德经》云:“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。”
耶律楚材的一生,都在做一件事,那便是“仁善”。中华上下五千年,从不缺仁善之人,可是,像耶律楚材这样一生信仰,并且有力饯别的,并不多。
北宋时期,大儒学家张载曾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:
为六合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这句话被誉为读书人的终极任务,千百年来,亿万读书人都朝着这四句话尽力,但能达成所愿者,几乎没有。其实,耶律楚材做到的,仅仅是“为生民立命”这一条,尽管他只做到了横渠四句的一条,但现已是圣人了。
旗开网配资-配资论坛门户-配资app官网-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