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不是在卖车,是在帮车企编造美丽的谎言”——一位二手车商的深夜独白。
凌晨三点,某二手车市场依旧灯火通明。工作人员正忙着给一排排崭新的车辆撕掉保护膜,贴上新价格标签:一辆原价15万元的新能源车,此刻标价仅10.8万元。这些车的仪表盘里程数几乎都显示为“0”,但它们的身份已经从“新车”变成了“二手车”。
这就是当下中国汽车市场最魔幻的交易现场——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的灰色集散地。
01 现象蔓延,灰色地带的疯狂扩张
“零公里二手车”已如野草般在市场中蔓延生长。名义上属于“二手车”,实际行驶里程极低甚至为零;价格普遍比新车指导价低数万元,部分车型上牌时间仅一个月左右。
行业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中,“登记日期≤3个月、里程数≤50公里”的车辆占比已达12.7%,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超60%。
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揭露:“现在有几千家二手车平台在明目张胆搞这个”。场面乱成一锅粥。
这些挂着“准新车”标签的车辆,在瓜子二手车、闲鱼等平台上大行其道,形成了一条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灰色流通链条。
02 灰色狂欢:谁在推动零公里二手车?
表面是车辆交易,实则是数据游戏。4S店将新车当二手车卖,直接贬值30%,看似亏本买卖的背后,隐藏着行业生存的潜规则。
车企为完成销售目标,通过激励政策迫使经销商超额采购车辆。某4S店月销售能力100辆车,却被迫采购150辆。超出市场需求的车辆,最终通过零公里二手车渠道低价批量卖出。
经销商为了拿到厂家返利,只能硬着头皮刷销量。把车过户给二手车商算作“已售出”,厂家拿到漂亮数据哄骗资本市场,经销商保住返利续命。
“左手卖车、右手冲量”的操作闭环由此形成。车辆在经销商和二手车商之间空转,根本没人真正开过。
03 虚假繁荣下的真实代价
价格体系首当其冲。一辆原价10万元人民币的国产SUV,作为零公里二手车出口,售价可能低至6-7万元。瞬间拉低品牌溢价,让正规经销商陷入尴尬境地。
比亚迪秦PLUS DM-i智驾版指导价12.58万元,零公里二手车售价仅8.98万元,降幅达28.6%。新车与二手车价格体系陷入混乱。
消费者购买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看似捡了便宜,实则暗藏多重风险:丧失首任车主专属权益、车辆存在电池健康度下降等隐患、转售价格贬值更多。
当利润大幅降低、无利可图,迎来的就是经销商倒闭,甚至是厂家破产。消费者的权益和财产也随之受到巨大损失。
04 新能源车:重灾区中的困局
新能源车成为零公里二手车的重灾区。2024年新能源二手车整体保值率仅为48.5%,显著低于燃油车的50%以上。
技术迭代让新能源车保值困境雪上加霜。2025年比亚迪推出第五代DM系统,热效率提升至46.06%,导致搭载第四代系统的车型残值缩水12%。
更致命的是质保真空。零公里二手车大多无首任车主保修,海外消费者投诉无门。东南亚市场多起案例显示,电池或发动机故障后,买家只能自掏腰包维修。
奔驰测试车搭载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/kg,续航突破1200公里。这种技术代差效应使新能源汽车的保值周期从传统燃油车的5年压缩至2-3年。
05 监管亮剑与行业救赎
监管重拳开始落下。
2025年5月,商务部消费促进司紧急召集多方召开闭门会议,直指“零公里二手车”扰乱市场秩序。
工信部拟推行“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**”政策,从源头阻断套利空间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则推动建立二手车出口唯一编码制度。
行业自身也在探索破局之路。蔚来推出官方二手车平台,通过286项检测、电池可换可升级、1年或2万公里延长保修等服务,将传统“非标品”二手车变成官方认证“标品”,复购率达35%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:企业在依法降价处理商品以外,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,不进行诱导消费者的虚假宣传。
一位在天津经营二手车行十年的老板算过一笔账:三年前收一辆汉兰达转手能赚2万元,如今靠“零公里车”每辆利润不足3000元,“我们变成了车企的临时仓库和洗数据工具”。
监管的介入只是开始。当资本市场的掌声停歇,当补贴的潮水退去,留在沙滩上的不只是一堆扭曲的数据,还有消费者失望的眼神和行业千疮百孔的信任根基。
> 正如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所警告的:“这种行为对中国品牌的伤害极大!”
旗开网配资-配资论坛门户-配资app官网-比较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